Xiaoxiao Sun of Filming East Festival talks to Chris Berry
about her recent trip to the 3rd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in April 2013
Q: Why did you go to the festival and what did you do there?
A:我们主要参与了北京电影节的电影市场环节:首先,为东方电影节的英国影展进行征稿;其次,向国内电影相关机构介绍相关国外电影合拍或展映项目;再次,与国内电影相关机构进行接洽、沟通,形成项目合作意向。
Q: Was it worthwhile going there for you? Did you find it productive, and why?
A:是的,此行基本达到预期。首先,为期三天的电影市场,让我们有机会集中约见新老业务伙伴;其次,征片工作事半功倍得到开展,甚至获得了来自香港、台湾的稿件;第三,将我们所甄选的来自英国、加拿大等国的独立电影合拍项目推荐给潜在中国合作方——目前意向方已开始跟进;第四,进一步了解国内电影行业动向,并与包括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Promotional Ltd)等机构形成了合作意向。
Q: What can you tell us about who launched this festival, who organizes it, and who programmes the films?
A: 以下信息摘自电影节官网:
北京国际电影节创立于2011年4月,由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和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承办。
The international jurors of the 3rd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Tiantan Awards: Nikita Mikhalkov, President of the Jury
Cameron Bailey,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Ivor Benjamin, chair of the Directors Guild of Great Britain
Geoff Brown, a well-known Australian film producer
Gu Changwei, a noted Chinese cinematographer and director
Je-gyu Kang, a famous Korean director
Zhang Yibai, a renowned Chinese director
Q: What do you think the main aims of the festival are? (Is it a business festival? Or is it to promote Chinese cinema? Or to serve Beijing’s film-loving public?) And what are its main sections? (How is the programme divided up? Is there a market? A Forum? Etc.)
A: 从一个展商的角度来看,北京电影节属于北京市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打造具本土有国际水平和号召力的文化品牌,为中国电影产业和国际合作交流、交易提供平台,树立首都文化形象。
第三届北京电影节主要单元包括评奖、红毯、展映、市场和嘉年华等活动,由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并由包括歌华公司等不同机构和公司承办。其中比重较大的环节为展映:电影节期间在北京30多家放映场展映多国别、多题材、多风格的260部国内外影片。此外,报道称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是分别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和怀柔会场举办的电影嘉年华活动,即大型群众性电影主题乐园活动。
作为展商,我们仅参与了电影市场环节,感觉国内民营电影公司参与程度较高,国外公司参与程度则较有限,总体上比去年参展单位和到访者数量更多。业界朋友普遍评价市场环节较之其他环节在组织方面更加专业、高效,并可预见明年将吸引更多公司响应、参与。
Q: Was this your first year at BIFF? If not, how has it changed from previous years?
A: 东方电影节参与了去年和今年两届。本届北京电影节是第三届,尚年轻,业务水平和影响力尚无法与国外资深电影节相比。两年比较的变化在于:1)北京电影节确有做中国第一国际电影节之野心,具体表现在颁奖、展映和市场环节在资金投入和规模的扩充上;2)电影市场环节的国内号召力大幅提升,报名和参展量激增,对于中国内地新兴的民营电影制片公司而言,这里逐渐成为了一个有吸引力的业务平台;3)新设立的评奖,在毁誉参半中,收获了关注度;4)新政策力行节俭,酒会、派对、宴会等活动较之去年数量锐减;5)“中外合作”成为产业论坛和项目谈洽之焦点,座上宾包括 Luc Besson等,但是讨论并未得出实质性结论和办法,“政策”和“规范性”是论坛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Q: What did you like most about this year’s BIFF and why?
A: 电影市场上,中国内地新兴小型民营电影公司表现活跃。他们大多有一定的资本实力,具备电视剧制作或电视节目制作经验,对涉足电影业有高度热情。这样的公司通常缺乏相关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但是,他们了解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环境和规则,有野心和卓越的行动力,且策略灵活。这些特质是由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强大的吸金能力和绝对的商业利益所催生的,是所谓“中国梦”在电影业的一种微观体现。可以预见,这些民企将会是下一个票房奇迹的缔造者,也将成为“中国好莱坞”的砖瓦。但是,有别于戛纳、柏林、多伦多等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市场,北京电影市场上的交易和洽商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不成熟和欠规范,电影从业者尚在“投石问路”,投机心理较重,也鲜见好的成片作品或项目。
Q: What do you think they need to do to make it better?
A: 无论红毯和仪式如何先声夺人,对业内而言,电影市场才是此类活动最核心的内容。 在国际范围内,目前戛纳电影节坐拥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柏林电影节也被视为是欧洲电影市场重要门户,而近些年来快速崛起的多伦多电影节也以市场版块为主。由此可见,电影市场的发展,对于国际电影节的长远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然而,此次电影市场虽有国内外数十家电影公司和机构参展,华谊兄弟、保利博纳、光线传媒等知名企业却并未设立展台,香港电影公司集体爽约,国外展商寥寥,市场上的影片质量和实质性的买卖成交量都有待商榷。因此,在市场环节作出更多投入,在操作上借鉴欧美电影市场的管理经验,宣传和强调电影本身,给参展民营企业更多辅导和协助,以求最大发挥市场的效能,我想这些将会是业内所乐见的实质性进展。